月子中心消息

嬰兒腸胃炎該怎麼辦?一篇文帶你了解嬰幼兒腸胃炎該怎麼照護!

寶寶腸胃炎照護

當家中的寶寶突然開始上吐下瀉甚至是食慾不振、精神變差時,相信所有父母的心都會跟著懸起來。寶寶的免疫力不如成人強壯,因此特別容易受到病毒或細菌的侵襲導致急性腸胃炎的發生,面對寶寶的腸胃不適家長們總是有許多疑問:嬰兒腸胃炎有分哪些種類?還可以繼續喝奶嗎?該怎麼照護預防?又有哪些狀況需要馬上送醫?本篇將帶您深入了解寶寶腸胃炎到底是甚麼,才能幫助寶寶迅速擺脫腸胃炎的困擾,早日恢復健康活力!

什麼是嬰幼兒腸胃炎?

嬰幼兒腸胃炎是指發生在嬰兒或幼兒身上的胃腸消化道發炎。它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疾病其發生頻率僅次於呼吸道感染(也就是感冒),對於嬰幼兒而言最嚴重的風險在於脫水。嬰幼兒的腸胃道非常脆弱,成人吃壞東西頂多是休息幾天,但對幼兒來說一點點病毒或細菌,就可能讓腸道徹底受損引發劇烈反應,這也是為什麼兒童腸胃炎的症狀往往比成人更為嚴重且脫水風險更高,嚴重時可能導致急性腎衰竭、抽筋、昏迷、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了解嬰幼兒腸胃炎是什麼是非常重要的,那麼腸胃炎又有分哪些種類呢?

幼兒腸胃炎的類型有哪些?

在育兒門診中,家長常將所有嘔吐腹瀉的情況統稱為「腸胃炎」但其實背後的成因相當複雜。通常要判斷寶寶的腸胃炎類型,我們主要可以從感染源、非感染原因,以及一些特殊的身體狀況來區分腸胃炎大致上分為以下2種類型:

病毒型腸胃炎

病毒是引起腸胃炎最主要也最常見的原因之一,這類型的感染廣泛可能經由食物、飲用水、接觸到不乾淨的東西或是飛沫感染都有可能,而最常見的三種病毒分別為:

  • 輪狀病毒: 被認為是病毒性腸胃炎中的「魔王」。大約集中在秋冬季節。特別容易在兩歲以下的幼童身上引起嚴重的症狀,病程中常伴隨發燒、嘔吐、腹痛,數小時或隔天開始水瀉,腹瀉可能持續5到7天。
  • 諾羅病毒: 症狀與輪狀病毒相似,包括發燒、嘔吐、腹瀉。其傳染力強,潛伏期較短,但恢復期相對短較少造成重症。
  • 腺病毒: 也是常見的病毒類型。腺病毒引起的腹瀉病程可能較長,有時甚至會持續10到14天。

細菌型腸胃炎

細菌型的感染通常都是因為吃的食物或是喝的飲用水受到感染導致,大多集中在因為溫度較高所以食物或水較容易變質的夏季,常見的細菌大致分為以下4種:

  • 沙門氏桿菌: 在台灣是細菌性腸胃炎中最常見的類型。潛伏期通常在1到2天左右,症狀較嚴重,包括發燒超過39°C、嘔吐、腹痛,大便常呈綠色黏液或血便,並帶有惡臭。受污染的雞蛋、肉類是常見的感染途徑
  • 曲狀桿菌: 根據調查研究,曲狀桿菌是孩童腸胃炎的首要主因。它多存在於溫體動物的腸道尤其是家禽類,因此雞蛋外殼若沾有動物糞便,就可能帶有此菌
  • 大腸桿菌: 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會引起腸胃炎。症狀可能包括高燒、嘔吐、腹瀉,且可能帶有血便
  • 腸炎弧菌: 主要與吃下生鮮海產或受其污染的食品有關,也會經由菜刀、砧板、抹布或是手觸碰到等等間接感染

寶寶腸胃炎症狀有哪些?

面對寶寶突如其來的嘔吐和腹瀉相信家長們一定都會十分緊張,嬰幼兒腸胃炎的症狀雖然都統稱為「上吐下瀉」但根據不同種類的腸胃炎其發生時的表現出來的特徵、持續時間和嚴重程度都有明顯的不同,以下詳細整理不同類型的腸胃炎所有的症狀與特徵:

病毒型腸胃炎

病毒性腸胃炎是嬰幼兒腸胃炎中最常見的類型,約佔病例的75%至90%非常高。這類感染在台灣是全年都會發生,但某些病毒有明顯的季節性。

病毒類型特徵腹瀉型態流行季節
輪狀病毒症狀嚴重,特別容易導致兩歲以下幼童重症。
發病前常有突發性嘔吐與發燒
嚴重水瀉,可能長達5至7天常發生於秋冬季
(1、2月為高峰期)
諾羅病毒症狀與輪狀病毒相似,但通常較少導致重症。
潛伏期短(約12~48小時)。
腹瀉通常持續約2至3天全年皆有可能發生
感染力較強
腺病毒症狀較輕微腹瀉時間較長
有時候可能會長達7至14天
3大病毒型腸胃炎比較


細菌型腸胃炎

細菌性腸胃炎通常與食物或水源受污染有關,多盛行於炎熱的夏季。相比病毒性腸胃炎,細菌感染的症狀往往更為劇烈,且有特殊的糞便警訊,以下詳細介紹4種常見的細菌型:

細菌類型特徵腹瀉型態潛伏期
沙門氏桿菌症狀通常較嚴重,可能會出現超過39度高燒、嘔吐以及腹痛,嚴重時可能併發菌血症會帶有綠色黏液或血便,同時帶有惡臭感染後通常會在24小時至48小時內發病
曲狀桿菌是孩童腸胃炎常見的主因之一,症狀包括發燒、腹痛、腹瀉,嚴重時甚至出現血便以及出現胃痛或激烈腹部絞痛。長期腹瀉,通常為水便潛伏期大多是2至5天
大腸桿菌可能引起高燒、嘔吐腹瀉且帶有血便,嚴重類型可能引起腸道出血等嚴重併發症潛伏期可能會長達數日
腸炎弧菌與食用受感染海鮮有關,可能引起腹瀉、腹痛、嘔吐、發冷通常為水便發病潛伏期大約1天左右
4大細菌型腸胃炎比較

嬰幼兒腸胃炎什麼時候該送醫?

當家中幼兒出現嘔吐和腹瀉症狀時,最擔憂的就是如何判斷情況是否嚴重到需要立刻帶孩子去看醫生了,雖然大多數急性腸胃炎會在一週內自行緩解,但對於嬰幼兒而言某些症狀是危及生命的訊號絕不能輕忽,以下彙整了幾種關鍵的危險警訊,一旦出現這些情況請一定要立即帶寶寶就醫或再次回診

脫水跡象明顯

脫水是嬰幼兒腸胃炎期間最主要的危險,因為腹瀉會大量流失體內的水分及電解質,嚴重時可能導致休克或危及生命。因此,當孩子出現以下任何一項脫水表徵時需要迅速就醫:

  • 小便量急劇減少:嬰兒換尿布的次數減少,尿液變黃或變深。
  • 精神活動力變小:嬰兒表現出嗜睡、意識不清、持續的煩躁不安或是虛弱無力。
  • 身體異常乾燥:嘴唇、皮膚黏膜乾燥、哭泣時眼淚少。
  • 嬰兒特有現象:嬰兒的前囟門(額頭上方頭頂)或是眼窩有明顯凹陷

腹瀉或是嘔吐現象異常

雖然腹瀉和嘔吐是腸胃炎的典型症狀,但如果頻率過高或伴隨異常物質,則代表腸道受損嚴重或存在其他併發症:

  • 大便帶有血絲、黏膜或是濃液:腸道黏膜嚴重受傷或是細菌感染的強烈信號(例如沙門氏菌感染常導致綠色黏液便或血便)。
  • 腹瀉頻繁或是持續時間過長:持續腹瀉超過 24 小時、每天排便超過15次以上、1小時內數次水便或是慢性腹瀉持續超過2周。
  • 反應劇烈或是劇烈嘔吐:寶寶持續嘔吐或腹痛,導致無法進食、無法將藥物或水分留在胃裡。

合併嚴重症狀

當感染擴散或引發其他身體反應時也應立即就醫,例如以下2種情形:

  • 持續高燒不退:寶寶腹瀉合併高燒超過2天或是持續高燒超過39度。
  • 持續腹痛或是腹脹:嚴重的腹瀉或是腹脹感持續發生,讓寶寶持續哭鬧不安。

判斷是否需要送醫,核心原則是觀察寶寶的「精神活動力」與「脫水狀況」。只要孩子精神好、能正常排尿、能補充水分,通常可以先在家觀察;反之,若孩子看起來病懨懨、沒力氣、哭鬧卻沒眼淚,就必須視為緊急狀況尋求專業協助。

幼兒腸胃炎怎麼照護?

幼兒腸胃炎是每個家庭都可能面臨的挑戰,由於寶寶的腸胃道黏膜敏感且抵抗力較弱,因此需要比成人更細心、更全面的照護,面對上吐下瀉的寶貝正確的居家護理能有效縮短病程,並預防最危險的併發症——脫水。

精準補充水分與電解質

脫水是嬰幼兒腸胃炎期間最大的威脅。腹瀉會讓體內水分和電解質大量流失,因此補充液體是照護的首要之務,以下4點要特別的注意:

  • 選用專用的口服電解質補充液應選用醫院專門的電解質液(俗稱口服點滴),這類電解水濃度經過特殊設計,最符合生理需求,能快速、有效地補充流失的體液。
  • 避免運動飲料: 市售運動飲料由於含糖量高、滲透壓高,反而可能加劇腹瀉症狀。若將運動飲料稀釋,雖然甜度會降低但又會造成電解質濃度又不足。因此除非醫師特別指示,否則不建議使用運動飲料
  • 少量多次餵食: 當寶寶合併嘔吐時,不要試圖一次給予大量水分,應以小口、少量多次的方式慢慢餵食,以減輕腸胃的負擔。
  • 發燒時補水:若寶寶有發燒時,體溫升高會造成體內水分加劇流失,因此要更注意留意水分以及電解質的補充

預防病毒的傳播

由於腸胃炎常見由病毒或細菌引起且主要是經由糞口途徑傳染,因此預防傳染源擴散是居家照護的「基本功」,以下有3項特別需要注意的事情:

  • 徹底洗手洗手是預防腸胃炎傳染最重要的方法,不論是照顧者或是寶寶在進食前、接觸排泄物後(換尿布等等)或是上完廁所後,都應該使用肥皂或是洗手液清洗乾淨以免細菌交叉感染。
  • 嚴格清洗與消毒:寶寶會使用到的奶瓶、奶嘴、餐具或是玩具等等,都應該經過仔細的清潔與消毒才能最大程度的避免細菌的散播;要注意要將寶寶的衣物與餐具另外分開處理,經過的地方也建議用稀釋的漂白水消毒以免跟家裡面的人交叉感染。

尿布的更換

腹瀉時的糞便通常偏酸對嬰幼兒臀部皮膚具有強烈刺激性,若缺乏良好的照護極易導致紅臀或尿布疹,對於寶寶腹瀉的處理有以下5種方式處理:

  • 頻繁更換:必須勤換尿布,確保寶寶臀部皮膚保持乾燥和清潔。
  • 溫和清洗:每次排便後,建議使用溫水溫和清洗肛門周圍皮膚以保持清潔。
  • 吸乾水份:清洗後,應使用質地柔軟的棉質毛巾輕柔按壓擦乾水分,同時應避免重複來回擦拭以防造成皮膚刺激和泌尿道感染。
  • 隔離刺激:如果寶寶屁股周圍還沒有傷口,可以擦拭凡士林或是嬰兒油,可以在屁股周圍形成一層防護膜隔絕排泄物對皮膚的刺激。
  • 觀察排泄物:勤換尿布的同時,家長也應仔細觀察並記錄寶寶大便的次數、量、顏色、形狀與氣味,這些資訊對醫師判斷病情十分重要。

嘔吐的處理

嘔吐是腸胃炎常見的症狀之一。正確的應變措施能預防最嚴重的併發症——吸入性肺炎,在處理嘔吐的時候有以下4點要特別注意:

  • 正確體位: 當孩子發生嘔吐時,照顧者應立即協助孩子坐起並前傾、保持頭部略低,或者立即將孩子的臉側向一邊。這樣做是為了防止嘔吐物回流或被吸入肺部,引發吸入性肺炎。
  • 清潔與乾燥: 嘔吐發生後,需立即清除嘔吐物。隨後,要進行皮膚及口腔護理,特別是清潔臉部、耳後及頸部皮膚皺褶處,並保持這些區域乾燥,以防止濕疹的發生。
  • 短暫禁食: 若孩子嘔吐劇烈,可依醫師指示先禁食一段時間,讓胃部充分休息;但要特別注意最久通常2小時就可以了,年紀越小的嬰兒越禁不起空腹太久,禁食時間長短應與兒科醫師討論
  • 恢復進食: 待嘔吐症狀緩解後,可先嘗試給予少量水分,之後再以少量多餐的方式逐漸恢復清淡、好消化的食物或電解質液。在照護期間,應避免大動作搖晃或移動寶寶,抱起時也要避免過度壓迫腹部,以防刺激胃部再次嘔吐。

寶寶腸胃炎可以喝奶嗎?

這個問題是所有新手父母在面對寶寶上吐下瀉時最迫切想知道的答案,針對寶寶腸胃炎期間是否能繼續喝奶,現代兒科照護的觀點與傳統認知有很大的不同,現在主要的核心原則是:鼓勵早期進食,為腸道修復提供營養

以下將依據寶寶喝的奶品類型,提供您詳細的餵食建議:

母乳寶寶

如果寶寶是以母乳為主的話,應該要持續的並且逐漸增加餵食的次數。現代醫學認為母乳寶寶在腸胃炎期間是不可或缺的食品甚至可以說是最好的食物,因為母乳的吸收率非常好、含有抗體並且可以有效的安撫寶寶情緒。

所以家長不應因為寶寶腸胃炎腹瀉就停止或不敢繼續餵奶。甚至如果腹瀉導致寶寶小便次數減少,還可以視情況增加母乳哺餵次數,來補充流失的水分。

配方奶寶寶

對於餵食配方奶的寶寶,原則上是可以繼續喝奶的,且應盡早恢復正常飲食,以避免營養不良,儘管腹瀉時泡半奶(將奶粉稀釋至正常濃度的一半)是常見的民間做法,但專業建議指出,不建議長期持續稀釋配方奶粉的濃度。研究顯示,無論是禁食或減少奶量(即泡半奶),對於改善腸胃炎並沒有幫助

相反地,如果持續太久,可能會導致寶寶在生病期間因為熱量和營養素不足,面臨「營養不良」的風險,進而延後腸道功能的恢復和病程。

所以配方奶寶寶應照正常的量以及濃度餵食,如果已經餵食稀釋過的奶也不應超過一天,隔天建議恢復正常餵食。

常見Q&A

面對寶寶生病,家長常有許多疑問和迷思。以下針對常見的幾個問題進行解答:

如何區分寶寶的「稀便」與「腹瀉」?

稀便不一定代表腹瀉。尤其喝母乳的寶寶,大便原本就可能偏稀且次數較多(一天 3-4 次,甚至少量多次達 10 次都是正常)。判斷腹瀉的標準,是看寶寶排便的「變化」,當大便次數、量及水分含量比平時明顯增加,質地變得稀軟甚至水樣或是合併嘔吐、發燒等其他不適症狀時才算是腹瀉。家長需要觀察並記錄寶寶的排便狀況,以提供醫師參考

幼兒腸胃炎飲食菜單有哪些?

幼兒腸胃炎期間的飲食照護是復原的關鍵。現代兒科的飲食指導強調「早期進食」和「少量多餐」的原則,以確保腸道能獲得足夠的營養進行修復同時避免脫水。除了母乳之外如果寶寶攝取其他食物時應以清淡飲食為主,烹調時要遵守少油、少糖、少鹽的原則。

最重要的是確保持續補充足夠的電解質液體。如果寶寶在恢復食慾後仍出現腹瀉,應保持少量多餐,避免一下吃太多造成腸胃不適。

嬰兒拉肚子就是腸胃炎嗎?

拉肚子不一定就是腸胃炎,嬰兒出現稀便或腹瀉的情況非常常見,雖然急性腸胃炎是導致寶寶腹瀉最主要的原因,但並非所有拉肚子都屬於腸胃炎。需要家長密切注意,但如果寶寶的活動力、食慾及排尿量都正常,可能無需過度擔心觀察即可。

幼兒腸胃炎多久會好?

急性腸胃炎通常是指感染所造成的腸胃炎,多數情況下,症狀大約在兩星期左右就可以痊癒。症狀較輕微的病例,可能在數日即可痊癒

如果腹瀉時間超過2週就是慢性腹瀉,需要多項檢查才能找出原因,同時如果有上文提到的嚴重症狀建議立即就醫。

專業級的嬰幼兒腸胃炎照護

面對寶寶突如其來的嘔吐和水便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靜,因為沉著應對就是寶寶最好的穩定劑。育兒路上難免會遇到疾病挑戰,但只要心中有這份清晰、專業的照護知識,就能自信、溫柔地陪伴寶寶度過每一次的不適,如果寶寶需要專業的照護推薦澄清醫院台中產後護理之家,位於台中市西屯區擁有各科專家把關透明化管理HACCP認證廚房精品飯店式管理,並提供產檢、生產、產後一條龍的完善照護服務,是讓人可以安心將寶寶以及媽媽託付的產後恢復及身心調養環境。

澄清醫院產後護理之家

Close Menu